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1的文章

地方走讀與環境教育

圖片
  這幾天看到一個有興趣,但覺得錯誤百出地方走讀;先說說講者好了,他是專業的走讀講師(有在多個社大開課,但沒有環境教育人員證明),看他的粉專和參與活動的自介有非常多的走讀導覽,但我覺得有疑惑的地方是:他很多 資料來源、觀點究竟從何而來? 隨著網路發達,很多資料來源都被放上網路(特別是 維基百科 ),但這些資料都需進一步判讀和求證,就好比我要評論的那個走讀活動,該講者並不是在地人,外加他的專業背景跟南港這地方無關,也跟鐵路這話題無關(嗯~因為他的走讀,我這幾天狂編輯維基百科,增加一些她不熟悉的景點)。 另外對於一個地方的熟悉程度,需要在一地方長期蹲點,甚至觀察才能去完整的把相關故事說清楚,就像說我目前正在寫教案的大坑溪流域,我除了自己考察外(現場拍一堆照片),也同時參考中研院人社中心的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和 臺北市政府歷史圖資展示系統 ,並且結合自己原有的地理資訊系統和影像判讀經驗去補充說明一個地方,就像說1960年代落成的台肥六廠,現今該地方已經幾乎看不出來蹤影(如下圖)。 但早期卻是有條鐵路從縱貫鐵路分岔,跨越南港路進入廠區,其後又跨越三重路到達啟業化工 (如下圖) 。 這些都是屬於在地人的記憶,而這些資料都需要有人去慢慢爬梳、整理,並不是從現有的資料片段式的去解說,因為這樣只會給參與者更混亂沒意義的資訊,並不能成為一定的記憶和知識。 我並不反對這些對於地方有熱情的講者走讀一個地方,但我要求的是至少要對於一個地方足夠理解和熟悉,而不是快閃過去,這樣就只是喝茶聊天了。

亞洲的白色人種恐懼

圖片
 生長在台灣的人群或許都忘記了?或都被日本國族同化了?在19世紀時整個亞洲大陸都被白種人的帝國主義席捲殖民過,甚至在20世紀初的二次世界大戰都是這些帝國主義殖民和對於其他文化的輕蔑造成的,所以現在多數的亞洲國家(多半是現在的東協國家),對於以美國為主的抗中政策,多半是採半中立態度。 因為那時多數國家幾乎都被殖民過,而帶頭殖民的就是英國、美國和後來的大日本帝國,這些殖民者席捲了多數的亞洲、非洲國家,然後殖民的南北美洲和澳洲、紐西蘭。所以對於亞洲這些國家來說,比起崛起的中國,他們更擔心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是否會再一次的找出理由和藉口再次的殖民各國家?特別是在美國自越戰敗戰後的戰爭,除了一次波灣戰爭是有絕對優勢外,其他的戰爭那個不是被攪和到灰頭土臉?往前看的國共內戰、韓戰,到現在的阿富汗、伊拉克戰爭,那個不是只有美國的軍火工業賺錢?一般民眾只知道美國軍力強大,但不知道的是美國貧富差距非常誇, 甚至很多中、西部和南部的美國白人,因為資本主義導致只能領政府救濟金,因此產生更多的 自我剝削感 更嚴重,這時他們的唯一想念就是 對外開戰 ,利用戰爭來提升整體消費能力。 新帝國主義

核廢料概說

圖片
  隨著2021年12月18日四大公投逼近,很多人在討論核廢料問題,這邊有些觀點和資料要跟大家分享。 目前我國的 核廢料 主要可分為 高階 和 低階 兩類,但多數的人依舊搞不清楚這兩類的差別,進而開始自己腦補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當然一般的火力發電並 非沒有放射線 污染,只是跟核能發電相比,低非常多但卻會天天排出到大氣中。 而且隨著 CPO26 全世界要求 碳中和 ,甚至 近0碳排 況狀下,核電的使用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這是目前為止,人類可以在近乎超級低碳排,而能取得大量的電能使用(不被天候、天氣影響),對除了 地熱能 我們一般使用的綠能都會被天候、天氣影響,但地熱能目前全世界有規模的發電量國家,仍然屈指可數,而且還有一些重要課題需要面對和克服。 當然也有幾乎沒有產生核廢料的發電技術,那就是核融合技術,但目前人類仍然沒辦法穩定控制,而不是像氫彈爆炸一樣,炸完就啥都不剩,但我國對於核廢料主要分成: 高階核廢料 高階核廢料主要為核分裂後,因為燃料棒濃度變低,但仍然持續散熱的燃料棒,但是重點的部分在於,這些燃料棒因為熱度不足,無法推動高壓蒸氣機發電,對沒錯並不是透過核能爆炸產生電力,而是類似蒸氣鍋爐煮水,產生高壓蒸汽推動發電機;這類型發電機又被稱為 壓水反應爐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縮寫為PWR),多數的核能船艦也多半使用這類型發電機產生動力,所以並不是核(原)子彈。當然 核(原)子彈爆炸時也會有大量電磁波(凸波),但那僅是一瞬間,並沒辦法長期發生,也就是所謂的 電磁脈衝 (Electromagnetic Pulse,縮寫:EMP) ,然後所有沒有保護的晶片、電子設備瞬間燒光。 但這個定義主要是來自於美國,而且是一個荒謬的理由,是擔心我們把剩餘的燃料棒重新濃縮,因為只要蒐集夠多的量,純化之後還是可以產生一定的核燃料,甚至再拿來發電或生產核彈,這在國際上早在20年前日本就有 相關技術 ,但因為一些管理原因和還有人為疏失,所以日本的 快中子反應爐 在2016年停用。 而目前這些使用過的燃料棒,因為美國的要求,仍然存放於各發電廠內(就是核一、核二和核三廠),核四廠因為從來沒啟用,所以目前沒有高階核廢料,這部分的規則就是分為剛發完電、已經比較久遠的這邊有個重點就是燃料棒冷卻時間很長,大約需要數十年才會完全降為室溫。 低階核廢料 這個目前...

環境教育和中學地理課程

圖片
 花了自己的存款,完成 環境人員資格 ,回過頭來檢視和討論我們中學中跟環境教育最有關連的地理和地球科學課程,當然往下還有小學的社會和自然,但這裡已經離我熟悉的內容太過遙遠,看了一堆要升私立七年級的測驗後…覺得還是簡單討論一下好了。 在傳統課程領域中, 環境教育 這門課是不存在於一個固定課程,因為這門課非常跨領域,從地球科學、地理、到物理、化學、人文討論這些都有關連,因此很難用單一課程或科系去拆解,甚至到了更進階課程,包括古蹟保存、文資討論都是這領域的內容,這時就包含了建築、歷史…等相關,因此這個就一直淪為口號,而沒實際對應課程資料,甚至聯合國近期的SDGs、COP26都是這領域要討論和面對的課題,那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傳統領域的課程,能不能有科目最對應呢?事實上 地理 這科目最能對應環境教育的內涵,也因此目前依照我們108課綱,不管高中或技職體系都在進行環境教育的相關操作,只是隨著這門科目有無列入升學考試,而有所差別,就108課綱來說,技職體系比較接近環境教育本質,因為除了基本原本國中上過的內容為基礎(雖然技職系統的學生,國中也未必有好好上課),但整體課程內容就是從基本的認識空間、地圖到相關生態去討論,以便於面對後續出社會後相關的環境課題;而普通科在高一的課本中,主要提供學生基本的環境素養,從上學期的自然地形、氣候、技術類別的地圖和地理資訊系統,到下學期的人文、都市與經濟地理,而進一步到高二開始要實質去討論這些課題,除了一部份區域(世界)地理,整體都以討論議題為主,所以在後續的課程內容上就會變得非常多元和特殊,因此各個學校很多所謂的校本課程就會跟這部分做結合,就拿學校來說好了,會希望學生多瞭解學校周邊的環境,從鄉鎮市區到縣市,就看相關的研究尺度。 就拿高中生常需要的討論來說,你可以討論一家老店從建築、歷史、沿革到產品,你也可以討論一條街道或聚落,甚至可以討論一條附近的溪流、動、植物等,就看這個學生自己蒐集資料(一、二手)的能力,另外就算是現在網路發達,但很多傳統資料也未必有掃描或被輸入維基百科,因此自己要怎樣判讀這些資料就非常重要。 就拿我自己當例子,我這兩年把我居住的南港大坑溪和支流四分溪完整的走遍,也發現原來已經 水泥化的河流 ,還是會因為大雨、人類的亂來,產生新的地景和型態,這就是可以一直討論的問題而這些就是未來要持續面對和發想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