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和中學地理課程
花了自己的存款,完成環境人員資格,回過頭來檢視和討論我們中學中跟環境教育最有關連的地理和地球科學課程,當然往下還有小學的社會和自然,但這裡已經離我熟悉的內容太過遙遠,看了一堆要升私立七年級的測驗後…覺得還是簡單討論一下好了。
在傳統課程領域中,環境教育這門課是不存在於一個固定課程,因為這門課非常跨領域,從地球科學、地理、到物理、化學、人文討論這些都有關連,因此很難用單一課程或科系去拆解,甚至到了更進階課程,包括古蹟保存、文資討論都是這領域的內容,這時就包含了建築、歷史…等相關,因此這個就一直淪為口號,而沒實際對應課程資料,甚至聯合國近期的SDGs、COP26都是這領域要討論和面對的課題,那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傳統領域的課程,能不能有科目最對應呢?事實上地理這科目最能對應環境教育的內涵,也因此目前依照我們108課綱,不管高中或技職體系都在進行環境教育的相關操作,只是隨著這門科目有無列入升學考試,而有所差別,就108課綱來說,技職體系比較接近環境教育本質,因為除了基本原本國中上過的內容為基礎(雖然技職系統的學生,國中也未必有好好上課),但整體課程內容就是從基本的認識空間、地圖到相關生態去討論,以便於面對後續出社會後相關的環境課題;而普通科在高一的課本中,主要提供學生基本的環境素養,從上學期的自然地形、氣候、技術類別的地圖和地理資訊系統,到下學期的人文、都市與經濟地理,而進一步到高二開始要實質去討論這些課題,除了一部份區域(世界)地理,整體都以討論議題為主,所以在後續的課程內容上就會變得非常多元和特殊,因此各個學校很多所謂的校本課程就會跟這部分做結合,就拿學校來說好了,會希望學生多瞭解學校周邊的環境,從鄉鎮市區到縣市,就看相關的研究尺度。
就拿高中生常需要的討論來說,你可以討論一家老店從建築、歷史、沿革到產品,你也可以討論一條街道或聚落,甚至可以討論一條附近的溪流、動、植物等,就看這個學生自己蒐集資料(一、二手)的能力,另外就算是現在網路發達,但很多傳統資料也未必有掃描或被輸入維基百科,因此自己要怎樣判讀這些資料就非常重要。
就拿我自己當例子,我這兩年把我居住的南港大坑溪和支流四分溪完整的走遍,也發現原來已經水泥化的河流,還是會因為大雨、人類的亂來,產生新的地景和型態,這就是可以一直討論的問題而這些就是未來要持續面對和發想的課題。
留言
環境教育人員的制度好糟糕
申請跟環保署申請,但教育部和環保署各有2~3個系統在管理這部分,然後這些系統的資料庫都沒串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