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廢料概說

 隨著2021年12月18日四大公投逼近,很多人在討論核廢料問題,這邊有些觀點和資料要跟大家分享。

目前我國的核廢料主要可分為高階低階兩類,但多數的人依舊搞不清楚這兩類的差別,進而開始自己腦補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當然一般的火力發電並非沒有放射線污染,只是跟核能發電相比,低非常多但卻會天天排出到大氣中。

而且隨著CPO26全世界要求碳中和,甚至近0碳排況狀下,核電的使用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這是目前為止,人類可以在近乎超級低碳排,而能取得大量的電能使用(不被天候、天氣影響),對除了地熱能我們一般使用的綠能都會被天候、天氣影響,但地熱能目前全世界有規模的發電量國家,仍然屈指可數,而且還有一些重要課題需要面對和克服。


當然也有幾乎沒有產生核廢料的發電技術,那就是核融合技術,但目前人類仍然沒辦法穩定控制,而不是像氫彈爆炸一樣,炸完就啥都不剩,但我國對於核廢料主要分成:

高階核廢料

高階核廢料主要為核分裂後,因為燃料棒濃度變低,但仍然持續散熱的燃料棒,但是重點的部分在於,這些燃料棒因為熱度不足,無法推動高壓蒸氣機發電,對沒錯並不是透過核能爆炸產生電力,而是類似蒸氣鍋爐煮水,產生高壓蒸汽推動發電機;這類型發電機又被稱為壓水反應爐(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縮寫為PWR),多數的核能船艦也多半使用這類型發電機產生動力,所以並不是核(原)子彈。當然核(原)子彈爆炸時也會有大量電磁波(凸波),但那僅是一瞬間,並沒辦法長期發生,也就是所謂的電磁脈衝(Electromagnetic Pulse,縮寫:EMP),然後所有沒有保護的晶片、電子設備瞬間燒光。
但這個定義主要是來自於美國,而且是一個荒謬的理由,是擔心我們把剩餘的燃料棒重新濃縮,因為只要蒐集夠多的量,純化之後還是可以產生一定的核燃料,甚至再拿來發電或生產核彈,這在國際上早在20年前日本就有相關技術,但因為一些管理原因和還有人為疏失,所以日本的快中子反應爐在2016年停用。
而目前這些使用過的燃料棒,因為美國的要求,仍然存放於各發電廠內(就是核一、核二和核三廠),核四廠因為從來沒啟用,所以目前沒有高階核廢料,這部分的規則就是分為剛發完電、已經比較久遠的這邊有個重點就是燃料棒冷卻時間很長,大約需要數十年才會完全降為室溫。

低階核廢料

這個目前在我國指的是被放射線污染物,因此有來自於核電廠人員、醫院放射科和農業相關使用的污染物。因為主要是服裝和相關器材廢料,所以放射線劑量很低,但仍然有一定劑量,所以這部分在原能會處理一律採用固化減容處理,然後送至蘭嶼貯存場永久封存,這部分因為各來源的核廢料項目很多,所以每種半衰期也都不一定,有的要數百年才能到達環境放射值,但因為醫學、生物所以這部分也是不得不必要之惡。

目前全世界核能發電廠僅有美國三哩島日本福島是屬於發電廠事件,而有輻射外洩的現象,但美國三哩島近乎無人死亡,日本福島除了進反應爐灑水降溫操作人員外,也近乎無人死亡,主要在於其設計是透過H2O來做冷卻,而不是採用氚和氘做冷卻,而這兩處事件則是因為冷卻水太晚注入,三哩島是人員操作不及和錯誤,福島則是海嘯把冷卻水相關發電設備沖壞,導致反應爐心融毀,而失去發電功能,對於周遭環境大約是當月戶外暴露的人被直接照射一次CT(斷層掃描),因此近乎無人傷亡,但一些無知的反核團體,卻把這些敘述的很可怕,彷彿會造成地球災難一樣,這也是我要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新同事的磨合

謝謝大家(2025)

南港的LaLaport(實際僅是中信第二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