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走讀與環境教育
這幾天看到一個有興趣,但覺得錯誤百出地方走讀;先說說講者好了,他是專業的走讀講師(有在多個社大開課,但沒有環境教育人員證明),看他的粉專和參與活動的自介有非常多的走讀導覽,但我覺得有疑惑的地方是:他很多資料來源、觀點究竟從何而來?隨著網路發達,很多資料來源都被放上網路(特別是維基百科),但這些資料都需進一步判讀和求證,就好比我要評論的那個走讀活動,該講者並不是在地人,外加他的專業背景跟南港這地方無關,也跟鐵路這話題無關(嗯~因為他的走讀,我這幾天狂編輯維基百科,增加一些她不熟悉的景點)。
另外對於一個地方的熟悉程度,需要在一地方長期蹲點,甚至觀察才能去完整的把相關故事說清楚,就像說我目前正在寫教案的大坑溪流域,我除了自己考察外(現場拍一堆照片),也同時參考中研院人社中心的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和臺北市政府歷史圖資展示系統,並且結合自己原有的地理資訊系統和影像判讀經驗去補充說明一個地方,就像說1960年代落成的台肥六廠,現今該地方已經幾乎看不出來蹤影(如下圖)。
但早期卻是有條鐵路從縱貫鐵路分岔,跨越南港路進入廠區,其後又跨越三重路到達啟業化工(如下圖)。
這些都是屬於在地人的記憶,而這些資料都需要有人去慢慢爬梳、整理,並不是從現有的資料片段式的去解說,因為這樣只會給參與者更混亂沒意義的資訊,並不能成為一定的記憶和知識。
我並不反對這些對於地方有熱情的講者走讀一個地方,但我要求的是至少要對於一個地方足夠理解和熟悉,而不是快閃過去,這樣就只是喝茶聊天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