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顧「該討論的是高中為何要上150學分~而不是課綱」,並且自己也到第一線後

 回顧自己在2014年寫的文章「該討論的是高中為何要上150學分~而不是課綱」,而且自己也到第一線教育高中生之後,剛好自己周邊也有朋友的孩子也遇到新的108課綱,自己給自己重新的省思,剛好利用這一年把從小學到高中(職)所有課程結構都檢視一遍,先說結論:那就是荒腔走板

每個專家都只想加東西進去,而缺乏減法,就拿我熟悉的地理這科目來說好了,國小階段被放入社會科,但實際上自然和社會的內涵都有包括,而七到九年級則由地理和少部分地科(地球營力和天氣、氣候)負責,而這兩科目實際上來說,重疊部分近幾相同,所以除了新課綱的素養部分(空間、地圖、區域地理)兩個科目重疊了一個多月至半學期的課程。

普通高中則是再把國中學過的地形、氣候再加強,這時導入了內營力、外營力、行星風系、洋流、天氣和氣候的區別,然後把人文地理遇到的課題,人口、都市、經濟、區位等結合空間資訊、地圖資料和資訊科技,配合地形、氣候等自然因素,這時更融合了目前國際議題討論,訓練學生可以類似政論節目看懂國際局面,這就是108課綱的普通高中地理科目,但整體而言對於學生來說這樣的量,又不是讀地理系或政治相關科系,實際上量則太多。

而技職體系就更簡化,當然每週不到一小時的授課(外加升學地理非考科),學生實際上幾乎聽聽而已,但在技職體系最大的問題則是,為何不把地理這門科目直接改為環境教育,而且這樣更能完整討論相關環境議題,而不是讓學生跟老師每週應付這一小時的時間,然後認真的學生會在課堂上跟老師互動,瞭解基本的環境議題和應對,不過技職系統學生有時上課起來,因為沒有升學壓力,反倒可以更彈性的上課,但則需考量原來他們本科別的專業作業。

所以在兼課一學期後,我就離開兼任的學校,並且去修習環境教育人員證照,剛好也遇到疫情爆炸,所以中間還中斷了數個月,才在去年完成證照取得。

首先地理這科目在現在教育趨勢來說已經逐漸轉化為環境教育,但原本地理科系的基本精神還是保留(如下圖),但其基本就是討論人類對於環境的影響。

「地理」的詞源


也因此要從小學開始,配合授課方式讓學生去理解整個環境對於人類的關係和人類產生的干擾,這樣才能進一步去討論其他尺度的課題,而不僅是每階段幾乎重新上課一部份,因為這樣學生是沒辦法延續整體的課綱目標,明顯的在八年級就開始分野,目標普通高中和技職系統的差別就拉開,但技職系統原則上到出社會還是要面對環境議題的討論,並不是就此擺脫了,因此如何要永續的去面對和討論這些問題,才是我們現階段要去處理的課題和制訂課綱的目標。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新同事的磨合

謝謝大家(2025)

南港的LaLaport(實際僅是中信第二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