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21的文章

地圖與航照判讀(二)

圖片
 接續前次我們提到的影像判讀概念後,事實上有個重點就是我們一般在針對地物的判釋上,會先給地物做個簡單的歸納和分類,而這個分類概念是來自於 地圖 ,以地圖的分類作為基本影像判讀的概念,所以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就是怎樣分別判讀地圖,之後再進一步討論判讀影像會比較有幫助,而不是單純從影像上去直接判讀,因為這會造成整個解構影像上的差異,因為地圖是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比例尺,透過比例尺去判讀地物,而影像則最小單元是像素(pixel),而多個像素才能組成能判讀的地物,所以我們會先討論地圖,因為地圖在架構上會把地物依照型態分成 點、線、面 ,而影像的歸納和拆解也是以這為概念去進一步討論。 圖: 民國96年之後中小比例尺地形圖圖例 依照上圖經建版地形圖圖例,我們可以觀察出來一般地圖都是分成 點、線、面 ,在經建版中事先用線(就是原始地物上連續的物體,若透過數位處理甚至還有具備位相關係),例如:道路、鐵路、電力管線,面則是閉合的大面積地物,例如:水池、水田、竹林等;但這裡有個尺度上差異,就是比例尺會決定這地物屬於哪一類別,所以這邊來說點、線、面並不是絕對,主要是看地圖比例尺大小決定一切,就拿全球的尺度來說,臺北市可能就縮小成一個點,而我們在臺灣島的尺度來說,卻是一個面,因此這主要是透過地圖比例尺去判斷,而不是絕對的概念。最後來說明的就是點,這個實際上就是一個坐標,而我們要賦予這坐標啥性質,你可以決定他的性質、高度,但不會改變的是他的絕對位置,而唯一會被取捨的就是,我們在大比例尺地圖中很多位置,轉換為中、小比例尺地圖時會 簡化 ,事實上地圖就是一個人類簡化地物的過程和記錄,所以不同比例尺、不同目的也會有不同的地圖呈現,通常我們會把一般的地形圖、經建版稱為普通地圖,而凸顯特定主題的稱為主題地圖,如下圖所示 。 圖: 臺北市千分之一航測地形圖 圖: 臺北市捷運路網圖

地圖與航照判讀(一)

圖片
  隨著環境教育、108課綱和相關走讀課程的需要,忽然發現我們教育系統中過去一直很缺乏的是舊文獻的地圖探討與判讀,特別是經過處理的舊的航照和地圖,在相關領域中都反覆的需要這方面的概念和知識,但早期我們地理課程教育僅傳授我們如何讀地圖,卻沒有把它整合到相關領域一起討論。 早期在我讀大學的年代,那時航、遙測剛開始整合到地理科系,因此只有學習過相關課程的人才容易習得相關知識和概念,跟現在普遍出現在中學課程中已經大不相同;在航照判讀上(這邊泛指飛機、無人載具、衛星與相關透過空間賦予坐標等影像)可透過 形狀、尺寸、形式、陰影、灰調、組織 做基本的判讀,特別是 形狀、尺寸與形式 這三種是作為地物主要判別方式與機制,拿下面案例來說明,大家可以猜一猜哪幾張圖是學校、哪幾張不是: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以上四張影像都來自於 臺北市政府歷史圖資展示系統 ,請各位用自己的日常概念判斷哪張是學校?事實上我們一般人對於學校的認知都是學校除了校舍外,會有跑道、球場,但因為校舍屬於建物,容易和周邊其他建物混亂,所以我們會額外加入操場、球場來輔助判斷…給各位10秒鐘,思考一下圖一至圖四哪幾張是學校?哪幾張不是? 不要偷看解答歐! 不要偷看解答歐! 不要偷看解答歐! 好啦!答案揭曉:圖一是中山區永安國小、圖三是信義區協和祐德高中,但圖二是中正區古亭河濱公園、圖四則是內湖區內湖焚化廠,圖一是一般標準學校配置,有校舍(建物)、跑道和球場,但圖三僅有校舍(建物)和球場,這就容易跟一般大型社區搞混;而圖二的河濱公園則是在水體附近,並沒有顯著的建築物;最後圖四的內湖焚化廠一樣有跑道、球場和建物,但它的煙囪就是很特徵的地物組織,一般建築是不會有那麼大的煙囪,所以以上是我們在做判讀時的基本概念。

當臺灣的智慧能源週只剩風電和太陽光電(2021)

圖片
下午信步晃悠進去看了智慧能源展,真的覺得我國在2050要零碳排放這目標,已經不可能達成;甚至全都押寶在風電、太陽光電上的可怕概念…逐漸成為主流,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因為展場內除了風電跟太陽能光電,其他的綠電例如:水力發電、地熱發電,都幾乎沒有展出,剩下的都是不穩定的儲電系統或需要佔空間的儲電系統。 風電 在台灣一年大概只有一半的年度就是冬天是有風力的,但台灣真正缺電的是夏天,雖然現在台灣幾乎一年四季都在缺電,但很明顯只有冬天有風的東北季風是不足以發電的。 太陽能光電 最大的問題分成長期和短期:長期的是矽晶圓這種東西降解和分解事實上會污染環境,並對環境會造成非常大的災害;短期的是落塵造成整個發電效率功率的下降,有當場現場問了這個問題,有業者回我那就清洗啊,但若使用了大量的清水去維護太陽能光電板的清潔,這就會排擠到其他用水的需求,哪怕這些用水是可以回收再使用的。 當然地熱發電只有中央弱弱不太起眼的攤位;而水力發電可以使用非自然水源,例如:溝渠、排水溝等,但沒說的 是所需要最少的水量、水位是多少,這些都是綠電的目前需要遇到的最大難題,希望早日能看到被克服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