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與航照判讀(一)
隨著環境教育、108課綱和相關走讀課程的需要,忽然發現我們教育系統中過去一直很缺乏的是舊文獻的地圖探討與判讀,特別是經過處理的舊的航照和地圖,在相關領域中都反覆的需要這方面的概念和知識,但早期我們地理課程教育僅傳授我們如何讀地圖,卻沒有把它整合到相關領域一起討論。
早期在我讀大學的年代,那時航、遙測剛開始整合到地理科系,因此只有學習過相關課程的人才容易習得相關知識和概念,跟現在普遍出現在中學課程中已經大不相同;在航照判讀上(這邊泛指飛機、無人載具、衛星與相關透過空間賦予坐標等影像)可透過形狀、尺寸、形式、陰影、灰調、組織做基本的判讀,特別是形狀、尺寸與形式這三種是作為地物主要判別方式與機制,拿下面案例來說明,大家可以猜一猜哪幾張圖是學校、哪幾張不是:
圖一
圖二
以上四張影像都來自於臺北市政府歷史圖資展示系統,請各位用自己的日常概念判斷哪張是學校?事實上我們一般人對於學校的認知都是學校除了校舍外,會有跑道、球場,但因為校舍屬於建物,容易和周邊其他建物混亂,所以我們會額外加入操場、球場來輔助判斷…給各位10秒鐘,思考一下圖一至圖四哪幾張是學校?哪幾張不是?
不要偷看解答歐!
不要偷看解答歐!
不要偷看解答歐!
好啦!答案揭曉:圖一是中山區永安國小、圖三是信義區協和祐德高中,但圖二是中正區古亭河濱公園、圖四則是內湖區內湖焚化廠,圖一是一般標準學校配置,有校舍(建物)、跑道和球場,但圖三僅有校舍(建物)和球場,這就容易跟一般大型社區搞混;而圖二的河濱公園則是在水體附近,並沒有顯著的建築物;最後圖四的內湖焚化廠一樣有跑道、球場和建物,但它的煙囪就是很特徵的地物組織,一般建築是不會有那麼大的煙囪,所以以上是我們在做判讀時的基本概念。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