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與航照判讀(二)

 接續前次我們提到的影像判讀概念後,事實上有個重點就是我們一般在針對地物的判釋上,會先給地物做個簡單的歸納和分類,而這個分類概念是來自於地圖,以地圖的分類作為基本影像判讀的概念,所以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就是怎樣分別判讀地圖,之後再進一步討論判讀影像會比較有幫助,而不是單純從影像上去直接判讀,因為這會造成整個解構影像上的差異,因為地圖是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比例尺,透過比例尺去判讀地物,而影像則最小單元是像素(pixel),而多個像素才能組成能判讀的地物,所以我們會先討論地圖,因為地圖在架構上會把地物依照型態分成點、線、面,而影像的歸納和拆解也是以這為概念去進一步討論。

圖:民國96年之後中小比例尺地形圖圖例

依照上圖經建版地形圖圖例,我們可以觀察出來一般地圖都是分成點、線、面,在經建版中事先用線(就是原始地物上連續的物體,若透過數位處理甚至還有具備位相關係),例如:道路、鐵路、電力管線,面則是閉合的大面積地物,例如:水池、水田、竹林等;但這裡有個尺度上差異,就是比例尺會決定這地物屬於哪一類別,所以這邊來說點、線、面並不是絕對,主要是看地圖比例尺大小決定一切,就拿全球的尺度來說,臺北市可能就縮小成一個點,而我們在臺灣島的尺度來說,卻是一個面,因此這主要是透過地圖比例尺去判斷,而不是絕對的概念。最後來說明的就是點,這個實際上就是一個坐標,而我們要賦予這坐標啥性質,你可以決定他的性質、高度,但不會改變的是他的絕對位置,而唯一會被取捨的就是,我們在大比例尺地圖中很多位置,轉換為中、小比例尺地圖時會簡化,事實上地圖就是一個人類簡化地物的過程和記錄,所以不同比例尺、不同目的也會有不同的地圖呈現,通常我們會把一般的地形圖、經建版稱為普通地圖,而凸顯特定主題的稱為主題地圖,如下圖所示 。

臺北市千分之一航測地形圖

圖:臺北市千分之一航測地形圖
臺北市捷運路網圖




圖:臺北市捷運路網圖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新同事的磨合

謝謝大家(2025)

南港的LaLaport(實際僅是中信第二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