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7的文章

不要再焚琴煮鶴了!

  四書五經 是 四書 和 五經 的合稱,是 中國 儒家 的經典書籍。 四書 又稱為 四子書 ,是指《 論語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五經 是《 詩經 》、《 尚書 》、《 禮記 》、《 周易 》和《 春秋 》。 在 戰國 時原有「六經」的說法,為《 詩 》《 書 》《 禮 》《 樂 》《 易 》《 春秋 》,排列順序為《 莊子 》的《 天下 》《 天運 》兩篇的文內順序,被出土郭店楚簡所記「六經」名與順序印證。秦始皇焚書,除《周易》作為術數之書得以倖免,其餘四種皆毀。漢初,漢儒憑記憶與民間倖存之書恢復內容,漢武帝接續文景時已定官學的三種,將其全部定為官學,設立「五經博士」,五經之名正式確定。漢代整理的「五經」,如果按《 漢書·藝文志 》「六藝略」排列,六種為《易》、《書》、《詩》、《禮》、《樂》、《春秋》,以及《論語》、《 孝經 》、《 小學 》(漢代習稱「五」,一般不包含「《樂》」)。六經中的《樂經》很早就亡佚了,《樂經》在漢代是否存在至今有爭議,《漢書·藝文志》中無此書的記載。~~~維基百科 關於中國古代的這些所謂經典,或許我們從小的教育缺乏辯證吧?很多人對這些有很多不合時宜的誤解,首先我絕對反對用背誦去死讀這些經典,主要因為有很多應該是體會,而背誦只會有反效果,畢竟這是反教學,只會讓後續的閱讀教學產生反效果。 我就來很白話的說所謂的四書五經,首先四書絕對沒有文學意涵,因為所謂的四書《 論語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本來就不是文學作品,甚至嚴格來說都是語錄孔子的語錄、孟子的語錄和子思的中庸更是他個人思想,而大學則是節錄禮記,而所謂的禮記則是從對君王到貴族的朝拜,和各種周代的儀典,因此就轉眼已經兩三千年的現在,真的當當考據文字看看就好。 另外詩經呢?這有一定文學價值,因為他紀錄著三千年前的四言詩,但有些詞藻就現在尺度來說,很18禁或直接,若要把這當經典,我想當年寫詩的如果還會托夢,應該會想把後人殺死吧? 我並不反對讀這些,但我會覺得這就當讀物就好,因為時空背景、意義多有落差,何況夫子遠矣,他老人家也不希望不經辯證,就把他的論語當寶在背,那我想他老人家會曰:子不知其意,不觀時,亦能得否焉? 那至於其他的呢?原則上我們現在備受朱熹理學影響,但理學也不是只要背誦,更重要的是要去思考源自於心這道理,那為何我們現...

開始實施一例一休之後

  去年開始慢慢覺得臺灣的勞工階層是奴工,到如今更發現我們整個國家的勞動階層真的絕對是奴工,這是一個奴工國家。 但是光用但嚴厲的文字批判,這絕對不是我的作風,所以我來舉一些這幾天看到的證據,只能說過去十多年很多事情沒有全盤評估,每其名分工專業,但實際上漏洞百出,首先是臺灣的產業類型究竟是製造業導向還是服務業導向?就這幾年的經濟主體實際上服務業已經是臺灣產業的主要成分,當然製造業還是臺灣核心的經濟來源,只是目前製造業就業人口與臺灣經濟起飛時期差距很大;所以先來說說服務業好了,目前我們的服務業分為專業服務和一般的零售服務,專業服務主要都是以專案承包,也因此發展出一種機型的制度叫做責任制,而這種往往因為專案的工時單位是日曆天,而不是工作天,我所工作的資訊服務業,主要市場來自於政府資訊專案,所以喜歡網路爬文或是資料分析的,可以看看有多少政府的勞務委託專案是用日曆天,有多少的是用工作天?這些沒違反勞基法嗎?沒有源頭清理,到勞工這端是不會有改善的。而在一般零售服務,很多是以時薪制為標準,在這次勞基法實際上剛好針對這部分有要求改善,為何要改善呢?主要是每日正常工時和加班工時以及連續工作日的差別,過去沒這種要求時很多資方就不管你工作多久,就給時薪,換句話說法定最低時薪就看你工作多少給多少,但就連機械也會因為過熱、使用過度需要停機休息,勞工是人類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直無限壓榨,給低新然後跟你說你必須一天工作12小時你才能生活,這跟奴隸有啥不同?國外的管家還可以在老闆遺產中佔有一部分可以支配的角色。在製造業雖說有訂單才有工作,但企業主是否只想用原物料成本、人力成本和一開始投資的廠房成本就一路賺到死?不與時俱進的改善生產方式?要記得臺灣目前的人口紅利已經快沒了,戰後嬰兒潮世代已經轉眼變成退休老人了,國外的製造業開始朝向人力較少的關燈工廠發展。 那在過去一直壓榨勞工的資方最近又在吵啥呢?不外乎是跟政府要求減稅、補助和要求開放外勞,因為過去已經很習慣壓縮人力成本,然後口袋賺滿滿的生活了,而實際上真的應該是如此嗎?臺灣人很愛去日本旅遊、購物,這剛好是一個很好的佐證,畢竟日本跟臺灣相似的部分是很大一塊製造業外移,因此很多商品並不是日本國內生產,甚至是進口,但日本的售價就是比臺灣便宜,說難聽一點很多可能還是台商在大陸、東南亞製造,由生產地出貨到日本、臺灣等消費市場,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