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實施一例一休之後

  去年開始慢慢覺得臺灣的勞工階層是奴工,到如今更發現我們整個國家的勞動階層真的絕對是奴工,這是一個奴工國家。

但是光用但嚴厲的文字批判,這絕對不是我的作風,所以我來舉一些這幾天看到的證據,只能說過去十多年很多事情沒有全盤評估,每其名分工專業,但實際上漏洞百出,首先是臺灣的產業類型究竟是製造業導向還是服務業導向?就這幾年的經濟主體實際上服務業已經是臺灣產業的主要成分,當然製造業還是臺灣核心的經濟來源,只是目前製造業就業人口與臺灣經濟起飛時期差距很大;所以先來說說服務業好了,目前我們的服務業分為專業服務和一般的零售服務,專業服務主要都是以專案承包,也因此發展出一種機型的制度叫做責任制,而這種往往因為專案的工時單位是日曆天,而不是工作天,我所工作的資訊服務業,主要市場來自於政府資訊專案,所以喜歡網路爬文或是資料分析的,可以看看有多少政府的勞務委託專案是用日曆天,有多少的是用工作天?這些沒違反勞基法嗎?沒有源頭清理,到勞工這端是不會有改善的。而在一般零售服務,很多是以時薪制為標準,在這次勞基法實際上剛好針對這部分有要求改善,為何要改善呢?主要是每日正常工時和加班工時以及連續工作日的差別,過去沒這種要求時很多資方就不管你工作多久,就給時薪,換句話說法定最低時薪就看你工作多少給多少,但就連機械也會因為過熱、使用過度需要停機休息,勞工是人類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直無限壓榨,給低新然後跟你說你必須一天工作12小時你才能生活,這跟奴隸有啥不同?國外的管家還可以在老闆遺產中佔有一部分可以支配的角色。在製造業雖說有訂單才有工作,但企業主是否只想用原物料成本、人力成本和一開始投資的廠房成本就一路賺到死?不與時俱進的改善生產方式?要記得臺灣目前的人口紅利已經快沒了,戰後嬰兒潮世代已經轉眼變成退休老人了,國外的製造業開始朝向人力較少的關燈工廠發展。

那在過去一直壓榨勞工的資方最近又在吵啥呢?不外乎是跟政府要求減稅、補助和要求開放外勞,因為過去已經很習慣壓縮人力成本,然後口袋賺滿滿的生活了,而實際上真的應該是如此嗎?臺灣人很愛去日本旅遊、購物,這剛好是一個很好的佐證,畢竟日本跟臺灣相似的部分是很大一塊製造業外移,因此很多商品並不是日本國內生產,甚至是進口,但日本的售價就是比臺灣便宜,說難聽一點很多可能還是台商在大陸、東南亞製造,由生產地出貨到日本、臺灣等消費市場,但是臺灣的售價就是比日本高三成(含以上),甚至連同樣都是進口到日本和臺灣的歐系品牌,臺灣的售價也遠高於日本,而臺灣賣場的勞工有多賺到錢嗎?政府有多收到貨物稅、營業稅嗎?我想並沒有吧?中間的差額全部被進口商淨賺走了。

大家或許會問那為何整個國家、多數人還是越過越窮呢?首先因為大家迷信有建設經濟才會起飛,所以配合著政治人物大量的投入土木建設,但很多營造業基本的勞工不是本國籍,多半外勞,而這些外勞賺了錢也是拿回自己的國家消費,並不會回到我們的消費市場,另外大部分的資金都在銀行、不動產中間流動,所以變成房價比我們的雄三還飛的高,雖然最近有下修,但這部分卡住了很大資金,變成一堆原本就資金滿滿的人沒有住屋需求,卻把所有的一起拖去跟住屋一起陪葬,造成零售業萎縮、整體經濟停滯,甚至又把勞工被壓榨的血汗透過房貸再度的賺回去,再深入一些也是因為這很金錢轉換的遊戲,導致整個國家開始淺碟化,因為沒有資金發展細緻、,而消費市場也沒有時間去享受細緻,所以所有的格局越來越小、藝文、演藝節目越來越難看,特別是在我們看到對岸除了財大氣粗外,更開始求細緻時,我們只有整晚如影印機般的噪音和絕對沒有獨一無二的夜市與吊橋。

#媒體不會找出問題

#政治人物是騙子

#大資方也是騙子
#我們是人不是奴工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新同事的磨合

謝謝大家(2025)

南港的LaLaport(實際僅是中信第二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