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門≠資本門
在從過去擔任政府包商的專案經理到從事相關計畫的預算編列,後來改為自由業和自己接案;這幾年最大的感想就是,一般民眾分不出哪些是經常門,哪些是資本門。
而這幾月的罷免風波、輿論消息更是凸顯這點,因為立委們僅會凍結和刪除資本門經費,而經常門經費往往甚至還會隨著物價調整,這樣說或許大家還是看不太懂,我舉個明顯的例子好了:前陣子監察院員工抱怨沒有水、電,沒辦法發文,這些事實上都屬於經常門預算,原則上立委諸公幾乎不會刪動這部分預算,僅有隔年出審計單位會提出相關數據結算報告書,根據經驗那也是厚厚的一本,來檢核相關績效;且針對各單位執行率,提出檢討和檢視,但並不會提出解決方案。這就是「經常門」,這個通常稱為審計階段的立委審核。原則上除非太誇張,要不然會被實質刪減的機率很低,而且也是隔一年度才會納入新預算書編列,因此監察院他們除非前一年度就已經被大刪,要不然是不會有無水、電可用狀態。
再來說說「資本門」,這部分一般民眾比較容易看到成果,但不一定是有幫助的(請回想電影:黑金)。分為設備資本門和業務資本門,前者主要透過政府電子採購網(上面有的硬、軟體)或因為其他理由(這部分學術界常有這種需求)而採購的設備,原則上透過「政府電子採購網共同供應契約」,可以直接避開這幾年被要求的非紅供應鍊(如果這部分還有,那就是設備商投標時未載明,要處分設備商)。而後者則需要進一步討論為何要購買這項設備,而且還要跟所謂:「敵對勢力」購買,因此這邊要非常注意。
最後就是業務資本門,也是一般各大承包商在求利的區塊,當然這部分一樣可以分為軟、硬體,但硬體的保固跟前面「設備資本門」不同,是得標商要負責的;有時甚至會用資訊服務時間中斷來扣款(SLA),而不是統一由總資訊設備供應商負責,這就差很多。這邊小至路邊側溝重建維護,大至橋樑、公路都是標的。而我們臺灣雖然號稱資訊之島,但實際最大的資訊業主,我們都戲稱是中華民國政府,就是在這邊,因為多數的資訊服務多半是由這邊提供的(除非轉成經常門),因此各科學園區,實際上都是代工或製造業,而他們生產的產品不一定跟資訊有關,至少跟你用的資訊服務無關。
而資本門的預算是可以被刪除和凍結的,刪除就是本項在這年度無需求;凍結則是原提出單位需提出修正報告,提出要如何動支和使用,因此像我們的自製潛艦被凍結,就是這原因,但國防部一直不提出相關修正與補充意見,但這項經費並沒有被刪除,有時僅是要原提出單位,做出額外說明和補正,作為要執行此項業務的必要性,但現在不知道為何,某深綠陣營(確定不是民進黨,因為僅是二線),一直散布經費被刪除,無法執行的輿論,但實務上僅有資本門的業務費被刪除和凍結而已,並不是全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