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3的文章

空間資訊系統的重要

圖片
  地理資訊系統在現在應該改名為空間資訊系統,先不要說就現在單機系統( 雖然多數建商都有對應部門 )看資料,因為坦白說這些都有 網站系統 可以查詢,但這些都少了過去100年的對應圖資,但這實際上已經在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所發布的各區域的WMTS服務可以套疊所謂的 WMTS服務 ,但這些都需要專業地圖判讀技術,甚至還要逐一透過不同地區的WMTS、不同時間去判別這邊是否合適興建大量體的建物。 特別是現在的建築物在設計期都可以透過 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 、 立體模型軟體 初步估算所需要的 原料 、 鋼骨 和 整體重量 ,以及這建物需要 排出多少地下水 、會造成 周邊多少沉限量 等環境問題,但往往我們的建商都對這些問題進行忽視、甚至忽略,所以整體環境的惡化都是大問題,在 SDGs 中這些問題很難簡易的清除和解決的。 TGOS 國土規劃地理資訊圖台 地質雲加值應用平台

南港地名的形成-南港這名詞的由來

圖片
臺北市 (不管是清領、日治、臺北縣年代的南港鎮) 南港區 這名詞的由來, 很多人開玩笑南港在臺北,北港在雲林...,然後相關的地方人士(有些自己認為自己是南港的鄉土專家)說南港的位置,然後相關文獻記載,對岸汐止有北港 。但實際上對岸 新北市汐止區是社后 (平埔族里族社之後),並不是北港,所以我就很好奇這些地名的由來,因為這時先不討論南港的細部地名,先討論南港這地名的由來。 事實上我們從舊地圖來看(日治大字三重埔、東新子庄)地圖,這我有處理過可以看見以前南港的平原地區到處地區都是水體或小埤塘,甚至透過田灌系統的水體可以調節水量,就連基隆河很近的地方都還是有埤塘。這有兩種效果1.調節基隆河水量;2.提供農田灌溉(如下圖)。 回到我們的主題,原本南港是仰賴基隆河的河運,因為當時基隆河一天漲乾潮兩次, 在這期間基隆河的水位落差可到達 1至6 公尺,實際上可以滿足當年基隆河的航運,也因此當時留下很多滿潮時高水位的照片,會看起來水量很大,但考量潮差和實際狀況,可以回溯當年頂多到達 6至8公尺 (因為考量 水返腳 的高度,若潮汐只到 汐 止 老 街 處,那水位高度絕對不會 超高到達10公尺 ),那樣汐止就會淹水了,所以水返腳這地名就被日本人美化成汐止了。從地圖看我們可以知道南港那時候很容易淤積,三處淤積處後來就被成老街,第一處: 中南街(橫街) 這是當年日治時代比較穩定的地方,原本的港東街雖然有土地公廟( 德安廟 現因都更已經拆除),但當時這邊就是靠著容易氾濫的大坑溪和基隆河。第二處: 南港高工處 這邊當年到對岸還有做人行吊橋,可惜後來因為風災吊橋已經被毀(據說這幾年有要重建的規劃...)。第三處: 成功路一段 這也是最西邊的港灣,再往西就屬於當時錫口的範圍,早期這邊也是有橋樑,而且隨著基隆河的凸岸是容易停泊船隻的。所以我們可以推測以前南港應該被稱為 泥(灘)港(福建話) ,但這時可能又遇到相關地震或里族人阻擋關係,所以這地名並沒有使用很久,大概在 清乾隆年初(或雍正末年)改名為泥港(福建話) ,然後為了修正好聽就 定名為南港(福建話) 至今,然後嘉慶年間之後就一直使用下去沒有調整過。 因此我們可以從地圖看到從100年前,這裡就有農田,然後除了現在還存在的埤塘外,灌排系統已經整合到現在的雨水下水道系統,因此這裡幾乎都變成各都市更新基地和等待都市更新,鐵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