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服務業的ESG
最近小弟我的FB一直出現ESG認證的廣告,但所有單位都並不是同樣的業種或同種工作類型,實際上就針對我最熟悉的 資訊服務業 來討論,因為這領域在目前的中華民國,是主要的產業型態,應該說扣除 軍、公、教、各大科學園區製造業與其他零售服務業 外,有很大的一部份是屬於 資訊服務業 ,很多人或許不太理解這是啥:事實上這個行業就是在承包各級政府的資訊系統、各家公司的各項軟體客製化...等。 因此早期很多資訊法人改成公司或靠一些基金成立一些公司,例如:資拓宏宇、關貿...等,然後也輔導相關公司,例如:中華工程顧問公司分出的臺灣世曦,美援時期遺留的中美基金,成立的中華電腦公司,現轉型成為臺灣地理資訊中心。 這些實際上也是在維持我們相關日常生活,例如:健保卡、自然人憑證、身份證等主要系統,就連最重要的戶、役、政系統,也是這些公司的產出;因此這些公司主要都是內需市場,鮮少外包(僅有伺服器,可以採購美國廠牌的),所以我們的企業很多都是這種類型的,但 ESG 討論的部分,這是最少的面向。為何呢?主要是因為這些企業多半都是所謂的 辦公室企業 ,因此對於外界看來,僅有使用 電和民生用水 ;但實際上這些企業更應該要討論所謂的ESG,因為這些辦公室企業會更去思考政府的政策,去思索要怎樣才能輔導政府開始落實實際的環境治理,而這些公司的技能也會提升,而不會一直在原地打轉或是僅配合政府政策去產生民怨,因此我這真的呼籲相關資訊服務業,開始可以思索自己公司的 ESG 要如何發展。 此外小小抱怨一下 ISO ,這僅是一家國際標準制訂組織,並不是絕對(如下圖),所以在考量 ESG 時,請考量自身的主體,而不是指參照ISO公司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