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環境教育相關人員的第一課
這幾年隨著課綱改變,外加政府在推動環境教育法,所以越來越多的社區、社群(包含社大、網路社群…等)在執行相關環境教育課程或內容,當然依照環境教育法規,外加很多課程只是相關的教學方法,所以開課的門檻也就降的非常低。
也因此發生了
幾年前新北市社區大學帶團到鼻頭角,遇到暴風雨讓學員被海浪捲走
還有今天
新北虎豹潭居民辦體驗營落水
事實上現在人因為習性,往往忘記安排所謂的雨天備案,外加很多場地都需要經費先去預訂或保留,也因此就越來越少雨天備案,但隨著氣候變遷,所謂極端氣候頻率增加,因此一下雨往往就是暴雨或是強降雨,就像本來應該綿綿細雨的臺灣東北部,這幾年入秋時強降雨的頻率也越來越高,但缺少雨天備案結果,往往都會產生憾事,因此我在自己當老師時,還有在構思自己有關的環境教育教材時,都會特重一個議題就是
災
因為天災的頻率越來越高,但相關人員在解讀這些資訊,甚至連新聞頻道都加入很多誇大,但不準確的內容在這些資訊內,就像這幾天的氣象新聞(2021/10/16)
就表示會快速變成低溫,但以臺灣為例人體感覺的低溫大約是體感溫度10度以下,而不是從體感溫度30度變成20度,所以充其量就是變涼,但要提醒民眾的是伴隨鋒面來的強降雨,特別是極端氣候下的降雨,強度會更甚過去,因此重點應該在降雨,而不是變涼,但所有媒體幾乎都在強調溫度降低,而忽略鋒面雨帶來的危機,也因此我會希望相關的環境教育人員,未來在這方面可以更有概念一些,而不是硬著頭皮去完成這任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