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現場回顧記錄(一)

108課綱

轉眼第一屆施行的學生後年就要考學測了,我也剛好有機會去兼任一學期的地理老師,也剛好兼任的學校因為另外一位老師產假的關係,所以我代課了三分之二學期,而且任教的學校剛好有設計群科、表演藝術科和普通科與國中部,也是自己個性的關係,就去對於所謂108課綱有點概念的瞭解。

過去打從410教改啟動後,中華民國教育部開始一連串的教育改革運動,一路至今剛好開始推動所謂108課綱,但就我去兼任一學期的感想是,這就算課程編得再好,也還是會失敗,而且可能會讓學生更學習不到東西;不否認我是過去填鴨教育下的產物,但因為剛好處於戒嚴之後的學生,所以很多各位說的借課亂象我小時候並沒有發生,或許是臺北市比較特殊,但我真的都沒遇到,反倒是遇到一些奇特的工藝老師或家政老師,我國中時還操作過網版印刷,而且因為自己的奇怪想法,還搞套色印刷,所以搞了七八個印刷版,要套版才會是完整的圖案,所以我過去幾乎都沒遇到所謂借課不還的經驗,或是課程被嚴重挪用的印象,就連高中雖然不是北市公立高中,但嚴格的私立高中也是所有課程都有完整上課,音樂課、美術課一堂不少,所以我在兼任一學期後,我就衍生幾個問題想要問問大家。

一、學分制度

現在高中跟我讀書時,很大的差別改成學分制度,但是一個跟大學最大的差異就是,年級制度綁著比學分制度還嚴格,換句話說學生只要死撐至高三或國三,一樣可以考升學考,換句話說,之前因為學習不良、程度不佳的依舊可以升學,不會有任何補救機會和強化機會;但這些程度不佳的學生之後呢?是否有再次檢核或補救機會?

二、課程內容

這是我一直很疑惑的地方,就是現在中學教材一直很希望學生可以自主學習和養成思考能力,但實際的上課內容和範圍,就是除了基本訓練外,多半由上課老師決定;我可以理解因為有升學考的需求,但是扣除掉重複的、基本的,請問一下有多少學生有吸收?就我實務觀察,可能只有前30%的高中生、前45%的國中生有轉化為自己的素養,其他的幾乎都只是應付了事,或配合老師作業,換句話說這是目前課綱最大的問題,而且這問題會隨著時間一直擴大。目前我有同學在一流高中任教,也有同學在後段班中學任教,蒐集大家的回饋後,這問題更顯著發生。

三、課程時數

這邊我限縮範圍到普通高中,現在普通高中上課畢業總學分150個學分(不含各科細部進度),但就拿二類組最熱門的臺灣大學電機系,畢業學分140學分,各位有沒發現差異?我再重新說明一下,普通高中是三年要讀完150個學分,而台大電機系則是4年讀完140個學分,台大電機系各位都應該覺得那不會是好讀的概念,但他們四年也只讀了140個學分;高中三年各類課程是跨領域的要讀完150學分,請問這要如何讓高中生好好養成一定程度的素養?反倒看見教育部、教育局和各單位不斷的要我們盡力補充課程內容,請問一下如果一般正課都不一定能完成,那哪還有時間給學生額外補充呢?

以上是目前初步彙整出來的問題,後續還會有一些別的問題要跟大家說明和討論,就大家好好期待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新同事的磨合

謝謝大家(2025)

南港的LaLaport(實際僅是中信第二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