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建設≠擴大內需
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因斯在《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一書中認為經濟總支出的下跌導致收入、就業大規模降低,跌至平均值以下。在這種情況下,經濟活動到達了相對較低的平衡點,失業率則到達了相對較高的平衡點上。凱因斯的辦法很簡單:由於私營部門不能提供足夠的投資,將生產維持在正常水平,為了讓人們都得到工作,政府必須在此時舉赤字運行。凱因斯主義者呼籲政府在危機時刻必須增加支出,或大幅減稅。
以上是凱因斯學派主張的擴大內需,而仔細觀察在1930年代或許管用,甚至在很多現代化不足、民生設施、公共建設不足的國家都還適用;但從1970年代台灣開始進入以凱因斯主義為主的政策推動概念,從10大建設、14大、六年國建等,坦白說每隔幾年的這種擴大內需,如果真的都完成,那台灣應該重覆建設了三遍,大家的生活品質、生活科技不要說超英趕美,甚至都應該可以上太空了。
那為何我們的經濟還是不見起色?多數人還是在為了三餐奔波?主計總處公布的平均薪資卻要不吃不喝20年才可能買的起房子?首先我並沒有要批判凱因斯,而是這20年來我們的政府擴大內需時,是否有評估本國勞工的就業市場跟所謂的擴大內需有沒有重疊,一般我們國家的擴大內需不外乎是,大興土木,拼命推動公共建設,不否認這是對未來的一種投資,特別如果是人口正成長的時候,但現況是目前我們的人口負成長、多數人就業屬於服務業、製造業,而營造業鮮少成為本國勞工的就業選項,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看自己的親朋好友有多少人是從事營造業,原則上平均比例不會超過50%可是這些重大建設都完工了?是的!這是大量引入外籍移工成果,所以物料產業、物料供應商會獲利、營造業主會獲利,但員工和就業人口卻沒被改變,也因此擴大內需開始建設,但消費市場依舊衰弱。
未來我們的政府正努力推動新一波內需,金額都是幾兆幾兆台幣在舉債計算,但內容依舊是土木建設,可以預見的未來台灣的蚊子出門可以搭捷運、火車,可以住在豪華的會展中心,然後我們依舊質疑主計總處的平均薪資到底是誰在領!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