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前(錢)瞻建設
在凱因斯學派的理論中,大興土木是一種刺激國家經濟的方法,而台灣過去五十年就對於這一直充滿著迷思,所以很習慣用大興土木作為振興經濟的手段,而地方的政治人物也很習慣用我幫大家爭取到XXX建設來騙選票,而且這到現在屢試不爽。 台灣軌道建設從清末開始到近期高鐵和大臺北、高雄捷運,中間歷經了縱貫鐵路的發展、各種產業鐵道,特別是林鐵和糖鐵的發展,曾經有一段不短的時間島上主要交通除了牛車、步行和單車外,就是靠這些軌道在發展交通,而隨著機動車輛的發展,大量的機車、汽車的普及,這些軌道慢慢的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甚至為了行車舒適度、安全性(機車若與軌道平行容易造成機車側滑),把這些軌道趕出了生活。再加上台灣目前連糖蜜(製糖從甘蔗到糖粒的中間產物)都是進口,因此除了少數沒因為開發而被保留下來的糖鐵,多數已經拆除或被深埋於柏油路下(台灣有時為了快速施工,就直接鋪上柏油),雖說是產業用的軌道,但有趣的是這些經過的路線,往往也看起來保留一定的大眾運輸能量,只是目前僅能從舊地圖、老照片中去追憶。 看到這邊或許會問那跟政府要推動的軌道建設有何關係?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下面兩張圖片或許就能看出端倪。 早期糖鐵是沿著縱貫鐵路和糖廠以及蔗田作為主要連接基調,然後外加上補充鄉鎮間的聯繫,建構出在機動車輛大肆發展前的地方交通,不否認這些軌道當初營運時速度都不快,但現在各縣市爭取的輕軌不也是不是以高速為主的大眾運具?唯一差別是幾乎家家戶戶,甚至人人都有機動運具,大概除了行動不便的老人和沒有駕照的沒辦法使用機動運具,此外過去交通不方便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可靠穩定的大眾運具,公車一天四班、甚至一天一班這種,那為何不好好強化這部分呢?甚至配合綠能發展,改用電動公車等方向去推動,軌道除了興建要錢、添購設備要錢,後續的維運成本更遠比電動車輛高出非常多,更何況軌道運具的路權是和其他運具有一定程度的互斥,除了興建期會影響交通,未來維運期也會與交通發生干擾。 目前政府編列的八千八百億,倘若改成電動公車的大眾運具,可以運作個至少30年,而且幾乎明年規劃完路線就可以直接上線運作,但不見這作為各項選項和主要推動策略,反倒皆直接以工程去蓋軌道為優先考量,這不只未來會債留子孫,甚至後續維運可能比在地會被投資的費用還高,那台灣就會出現新的世界奇觀,就是蚊子列車!!! 另外寫的延伸 重大建設≠擴大內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