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問題在於「覺得一定要讓你看到」

  這幾天大家討論臺灣的街頭美學為何總是觀感上比日本醜?事實上除了基本的美學素養外,臺灣總是很喜歡大量的展現資訊,路邊招牌是如此,新聞頻道也是如此,更不用說各種資訊看板和網站,而過多的資訊除了會造成閱聽人的壓迫感外,更是影響美感的元兇,想想在有限的空間中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資訊是最重要的時候,那就會變成都是不重要。

或許有人會說招牌不顯目消費者會找不到呀?試問觀看招牌的是行人多還是開車族多?人力步行的視野範圍以平視和略微的低頭俯視為主,而在這視野範圍下,除了遠方的招牌,近距離是反倒不被優先看見的,而開車則不同主要是平視和一定距離內的仰角,因此需要有一定高度的指標或燈號才方便開車族注意,因此這時候可以想想琳瑯滿目的招牌看板是給誰看呢?散步逛街的人們?還是找尋「得來速」的開車族?

另外過多的資訊也是造成人們在直接閱讀上的,這種現象很常發生在新聞頻道、選舉平面廣告和政府的網站與資訊看板,特別是新聞頻道往往主畫面是主播報,左下角一直輪播氣象(或金融資訊)、左下靠中是新聞的發生地、畫面正下方是重要新聞跑馬燈,兩側是重要新聞快訊,每每看到這樣都讓我想問?究竟是主畫面重要呢?還是下面跑馬燈重要?還是兩旁的快訊要先看?



所以不要在怪我們的街頭為何比國外醜?我們的網站和資訊看板比外國案例醜,主要都是因為大家都忘記留白(減法)的美學,而拼命在有限空間中塞滿大量資訊和「覺得一定要讓你看到」的錯誤心態了。

補充案例

一年政績 I-Voting海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新同事的磨合

謝謝大家(2025)

南港的LaLaport(實際僅是中信第二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