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團體應該建立完整的科普環境知識
事實上腦海中想寫這議題很久了,但不知道怎樣著手,因為每個宗教在討論環境和空間都有其相對的哲理,當然有些頗為荒謬,我也多次不怕死的去辯論,但最近一直看到臺灣的某宗教團體一直用慈善、環保等包裝,在行實際的文明開發,便覺得我該好好討論一下了。
在臺灣除了傳統的中國宗教(因為我分辨不太出來道教或單純神祇的偶像崇拜是否有差異),很多人信仰的是所謂的佛教是否是原始佛教,而現在我們臺灣的佛教(多數人信仰的那個)是來自於婆羅門教,沒錯就是印度教;所以羅漢和菩薩這詞彙的用語也是來自於這邊,而這宗教事實上到了中國有很大的轉換,例如:訂立戒規、吃素等,而傳播至今也莫名多了很多奇怪的儀式,例如:特定的放生和過度的強調業報,但這些往往是在現在民智已開、高度遠離原始的時代不應該去做的。
首先先來說特定的放生好了,在臺灣常常有特定佛教團體,不定期會在河邊、郊外、海邊進行放生,但所野放的動物有:家畜、家禽、經由人類捕撈或購買的,或許很多人看來沒什麼問題,殊不知被人類豢養的家畜、家禽被野放後往往死的比被人吃掉還慘,而且他們實際跟我們一樣不太能適應野外的生活,另外經由人類捕撈的動物,因已經脫離原生環境,實際上已經幾乎瀕死(這叫做虐待動物),而把重傷的動物在送回野外,往往必死無疑,最後就是不知道從何管道購買的動物,這些很多還是外來優勢種,對!這種動物生命力很強,但他被野放後會大殺四方,除了人類外幾乎沒有天敵,對於整個環境造成的傷害,就像亂排廢水的惡質工廠一樣嚴重,因此這邊用環境的觀點重新定義,應該是合理的救生,也就是不刻意去找動物來放生,但看到野外有動物受困、受傷應該找專業動保團體或相關單位來處理才是正確的作法。
再來是透過一些行為的業報觀點,特別是環保志業,先申明這件事絕非錯事,但在去進行之前應該好好瞭解什麼是環保,從字面上看來「環保」就是環境保護,但環境保護在臺灣早期推動的是「垃圾減量」、「資源回收」。但現在環保應該更全面去討論,例如:文化保存、自然環境保育等,然資源回收僅僅是其中之較為細微的項目,但最近所見的往往卻是將這細微項目去取代一切,甚至排擠到其他,例如:保護區、林地、農地等的高度利用及開發,那就變成本末倒置了。不錯!做這些工作需要空間、場地,但做好山林保護、涵養水源不是更可以救苦救難嗎?所以目前大量在山坡地的慈善宗教團體收手吧!你們真的需要好好的瞭解你們的作為了,而各位高知識水準的信眾們,不要遇到你們的宗教就變成愚民了,要好好協助你們信仰去精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