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和水情(2021)
在COVID-19的襲擾下,剛好去年沒有颱風來襲,執政黨才內宣了三個月,說 臺灣好幸運 ,整年都沒颱風,結果今年初發現原本應該要夠強的春雨沒有來!接下來的梅雨又遲到,所以在2021的今天(5月31日)第一道梅雨鋒面才到(原本應該五月初),但這極端氣候的大雨之下,現在又一堆水災和落石。 這邊要從環境教育的觀點來跟大家說說降水,特別是臺灣主要是以水為主(副熱帶季風較少降雪)。 在乾旱的時候,多數人都希望天降甘霖,但這時不是有下雨就好,而是要下綿綿細雨,最好是下到你都會覺得發霉的樣子,這樣水量才會足夠,就像今年(2021)上半年東北角這樣下雨的方式,或許大家會問不是下大一點?下快一點?就好嗎?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降水變成地面逕流時,如果水太強,會帶很多砂石、泥巴到乾涸的水庫,這些就是水庫的殺手。 因為在暴雨後,大量的沙土到水庫中,就會形成新的淤積,而這些淤積也就是讓水庫整體容量變小的主要原因,因此這時要大家要祈求的是很令人厭煩的綿綿細雨,而不是時雨量超過50mm的強降雨,所以旱災中的同胞要注意這個基本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