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課一學期之後
有時真的不到第一線,很難敘述中華民國教育出了哪些問題,畢竟站著說話不腰疼,但去中學兼任一學期後,就知道問題了。 中華民國從1994年四月到今天,已經推動教改好多年了,期間歷經了很多教育部長、官員和現任或曾經的老師,當年推動教改的人現在有部分仍在線上,但大家都忽略一個問題,就是一般生的轉介和重新輔導,目前教育制度跟以前最大的不同是要參雜很多「素養」資訊,但很重要的是有無鑒別學生程度?然後各項科目分級教育,我這學期上的班級就很明顯有這問題,有些學生程度大約只有小學一、二年級,但中間沒有淘汰或限制程度,就隨著年紀一路讀到國中或高中,這對孩子們和任課老師們根本不會是很好的教學方式,而且學生的綜合程度也不夠可以到他年紀適合的年級,例如:簡單的字不會寫、基本的臺灣地圖不認識等,就好比連基本數學都不會的學生,你硬要他去三角函數一樣的概念,所以我覺得應該有額外的重點在這些落後的學生之上,甚至相關的教材、家長都也一併要一起閱讀,因為這在環節家長是很重要的部分絕對不是只有學校的工作。 另外就是教材的設計,現在多半是教育部審定的課綱,然後各家出版社從這上面在各自表述,這一點並不是不好,但學生反倒額外要去補充不同版本的問題,這樣就變成課本內容會過雜;而且課本和課綱教材都是出版社找大學教授和各校老師協作編輯的,不知道是否有評估過這樣的內容,是否能在中學完整表述給學生?大學多半讀四年,都還有一票學生吸收不良,國中、高中各都只有三年,這樣內容學生是否可以完整理解和吸收?特別是大家都只看到各地第一志願學校的學生和頂級大學的學生,那是否有足夠心力考量其他學生?畢竟頂端的學生只是少數,而多數的學生多半不可能那麼頂端,而且頂端學生也不是什麼都會。 最後是家長和企業的心態,各學校畢業的都有各項專長,不是爛學校就沒有好學生,也是有專業能力優秀,但基本課業成績不佳的學生,但不代表這些學生之後不會有好的發展,而目前教育彷彿只為了優秀學生設計,但多數的不足的學生呢?特別是常發表對教育看法的所謂專家們,真的你們到一般國、高中當兼任老師一學期,再好好想想問題在哪吧? #減法教育 #教育第一線 #失敗的教改 #體保生的改革 #整體能力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