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臺灣美學,不是中華民國美學
這幾年隨著一些古蹟、文資保存,很多現代建築開始被檢討為何招牌亂掛、外牆髒亂,甚至外牆如補丁;然後就開始有人拿日治時代的老建物來亂分類,說這些都是中華民國美學,諸如此類偏頗的話語。 這邊客觀來說,除了一些早期沒有規劃,由榮民自行搭建臨時的眷村外,剩下的多半是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後期的產物,這時臺灣經開始離開威權時代,由現在仍在是號稱本土化之國父的人當政。 臺灣的建築可以分成清治、日治、民國、解嚴後和全面民選後幾個時期,這些時期透過特色可分為,閩南式或中國南方式、大正年間的實驗建築與和式木造、北方中國風融合美援的實用主義建築、經濟起飛後的自由主義;而就美學觀點來看,反倒是經濟起飛後,商家因為要凸顯各自招牌開始亂掛、亂張貼,轉眼30年過去了,當時的雜亂,現在紛紛遺留下來,除電線之外,電線桿上多了一堆有線電視的電纜,招牌因年久失修,被颱風吹掉,而該商家卻已不在原處所遺留下來的招牌或招牌架,甚至移除廣告看板後,年久失修的外牆,這些正是現在大家覺得醜陋的地方。 那至於有沒有真的是會被大家批判的「中華民國美學」呢?也是有的,就是突兀的城門古蹟,只要看起來是中國北方風格的,就是被改造過的,一切都是那麼的適地至宜。因此在這邊要準確的說,真正的醜陋的是自由的臺灣美學,因為太過自由,把法律視為無物所造成的快速主義和不負責任,這一切都會凸顯在我們生活周遭的各處。